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设备更新”引领A股下一个投资主线

时间:03-05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354

“设备更新”引领A股下一个投资主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云帆 报道狭义的“人形机器人”虽然尚未到商业化落地时点,但广义的机器人需求却有望在政策牵引中得到快速拉动。3月1日,国常会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提出,未来将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更新改造。同时积极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更新换代的规模效应。专家认为,与往年刺激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不同之处在于,此次方案更着眼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通过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向高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过渡。未来相关配套补贴措施,也将主要围绕以上三个命题来展开。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四次会议,已提及前述方案类似内容,包括鼓励以耐用消费品为核心的以旧换新,以及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鼓励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新一轮全面的“以旧换新”耐用消费品,也将为设备更新后的产能商业落地探寻足够空间。近一个月来,A股二级市场机械设备板块强。2月以来,Wind工业母机指数上涨超过21%,工业机械、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农业农用机械等指数分别上涨15%、13%、10%和10%左右。对此,德邦证券指出,在政策支持下,当前市场有望开启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制造业有望维持较高景气度,包括机床、工业机器人、注塑机等通用设备有望受益政策支持,维持较高景气度。天风证券研报则认为,以金属切削机床(代表传统制造业)及工业机器人(代表先进制造业)单月产量同比增速等相关指标判断,我国工控行业正处于新一轮缓慢上行周期。建议关注工控三大主线,包括工控出海的优质企业。推动“设备更新”实现商业闭环“方案”指出,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在“设备更新”命题上,“方案”称要结合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更好发挥能耗、排放、技术等标准的牵引作用,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设备。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院院长卢瀚宸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会议的表述为‘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可以理解为此次设备更新的重点领域或将围绕‘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等为主要方向。如传统高耗能行业可能是重点更新布局领域。此外,对于新兴产业的技改也会是重点方向之一,如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等行业。”而在“设备更新”命题之外,“方案”再度强调了中央财经委员会对推动耐用消费品新一轮以旧换新行动的相关论述。该方案指出,要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并积极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从设备更新推动高质量产能落地,到刺激终端需求对接高质量产能投放,方案由此构成了政策闭环。“设备投资需求的增加有赖于终端消费需求的提升,如以汽车、家电为代表的大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够带来新的消费拉动,传导到生产设备的投资需求增长将会是大概率事件,其中以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设备有望受益其中。”卢瀚宸告诉本报记者。工控设备有待市场突破“广义设备”或者“工业母机”,其按照农业、工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等不同的应用场景,被细分为农机、工程机械、工控自动化设备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工控自动化设备也被称为机器人,如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等等。据了解,近年以来,大量头部制造业企业,如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企业大量新工厂已经采用了较高自动化的设备与流水线。无需人工参与的“黑灯工厂”屡见不鲜,自动化,高质量设备在生产中的渗透率也与日俱增。近年以来,受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装备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多番拉动,机床、工控企业订单有所提升。但2024年随着全球需求景气度提升缓慢,往年大量订单饱和的局面将些许扭转,相关企业或被迫进入洗牌阶段。与此同时,虽然“设备”们仍然在更新,但特别是头部企业在设备国产化与自主性的程度上仍有提高的空间。根据工控网数据,2021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达 2530 亿元,同比增长23.0%。自2008年以来,工控自动化设备的复合增长率为6.5%,我国相关市场规模在近年有提速趋势。然而在近年已经接近3000亿元的总市场规模下,设备的国产化程度仍然偏低。根据MIR等机构数据,2021年国产化率较高的伺服系统中,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也只有43.3%, 如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的国产化率则更是只有不到7%。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工控自动化设备有着自主替换率低,验证周期长的特点。厂商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受限于验证周期和下游客户需求也不会轻易更换设备供应商。因此推动设备国产化等命题,既需要产业端的理解和配合,也需要终端产品的替代和国产消费品牌的崛起。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